作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令人激动,受到许多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呼伦贝尔的文化旅游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场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如何调整?
春天看满山的杜鹃花,夏天看千里大草原,秋天看彩林,冬天看壮阔辽阔的雪原...走进呼伦贝尔,四季皆可画。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是很多游客的首选。
呼伦贝尔地处中俄蒙边境,其重要旅游节点均为口岸城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对此,当地积极出台一系列有效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逆势升级“草原游”。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呼伦贝尔接待国内游客389.1万人次,收入46.97亿元,接待过夜游客187.02万人次,收入36.47亿元,接待一日游游客202.08万人次,收入10.5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过夜游客人数、过夜游客收入均居内蒙古首位。此外,一日游发展迅速,游客数量和收入分别增长379.2%和929.4%。
在困难和变化中,呼伦贝尔的旅游从业者都做了些什么?如何探索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走进了呼伦贝尔。
精耕细作深度体验旅游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总面积约25.3万平方公里。北部和西北部与俄罗斯接壤,西部和西南部与蒙古接壤。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河流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唯一的草原旅游重点发展区,全国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
问当地人哪里的草原最美,他们会告诉你“莫格斯勒河景区”。景区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地势平坦开阔,乐和路蜿蜒曲折,河道两岸水生植物丰富。是草原旅游的必去之地。“以前景区年接待量往往超过百万。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游客数量大幅减少。随着自由行游客的增多,消费需求也发生变化,游客越来越注重旅游消费体验。”呼伦贝尔摩格斯乐和游牧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杭天宇告诉记者,“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也极大地触动了我们。我们正在积极建设以原生态观光体验为核心,集休闲、度假、教育、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呼伦贝尔草原太平间乐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禀赋,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呼伦贝尔草原的无穷魅力。”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埃尔贡湿地风景区也是一个必去之地。这里是亚洲高纬度低海拔原生木本湿地中物种最丰富的湿地系统。草原、森林、界河、湿地交相辉映,景色美不胜收。
“现在单纯的观光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体验项目正在受到青睐。”额尔古纳湿地景区主任藏崔莹告诉记者,他们下大力气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增加了低空飞行、网上名人打卡点、主题邮局特色明信片邮寄等体验项目。
在低空飞行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虽然每人体验价接近500元,但仍有不少游客争相尝试。“大家都喜欢在高空俯瞰‘亚洲第一湿地’的感觉,壮观又刺激。”臧说,随着旅游项目的不断丰富,游客的二次消费明显增加。
在记者的采访中,“品质游”也是高频词之一。鄂伦春自治旗副旗手张子成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积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推出8条精品旅游线路,通过聚焦“沉浸式”旅游潮流,推出了“做一天鄂伦春族猎人”、“树屋星空”森林修复等一批富有鄂伦春族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深度体验旅游产品。
新巴尔虎右旗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于“原”字型主题,打造私人订制主题游和民俗文化深度游。“在游牧草原深度游体验的基础上,陆续推出原生态风光、原住民生活、原生态民俗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满足高端差异化文化旅游需求。”新巴尔虎右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赵宝力尔说。
“旅游+”大显神通。
穿梭在驯鹿林中,狍子在花园中嬉戏,松鼠在人群中自由觅食……走进奥卢古雅鹿群景区,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位于被称为“中国冷极”的根河市,因拥有中国最后一个鹿群部落和一群驯鹿而闻名。“不仅可以亲近自然,还可以和最后一个狩猎部落亲密接触!”北京游客袁女士一边逗驯鹿,一边对记者说。
“虽然动物很多,但我们并不想建动物园,而是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打造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目的地。”泸沽湖鹿部落景区负责人燕杰告诉记者,景区从去年11月开始升级改造,目前已初见成效。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措罗齐营地、鲁古雅原始部落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驯鹿园、文创日用品商店已经开始运营,经营情况良好。
根河市属于呼伦贝尔旅游线路的终点。一般旅游3天以上的游客都会来这里。不过,今年以来,根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势头良好。“今年只运营了一部分景区,等升级改造项目全部完成后,收入有望增加。”燕杰说。
如果说“旅游+文化”为奥卢古雅鹿部落景区注入了活力,那么“旅游+农业”则让额尔古纳河上石围农场的奥洛奇庄园更有底气。“作为典型的农业与旅游结合项目,奥洛奇庄园建于2017年。旨在依托自身农牧业产业基础和当地旅游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为石围农场转型升级打开新窗口。”内蒙古世威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益民告诉记者。
2019年,庄园对外开放。不仅游客认可,而且在庄园的带动下,农场生产的农副产品也变成了旅游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但受疫情影响,游客明显减少,收入大减。尽管如此,这个农村综合体并没有停止开发,并积极规划新的高端住宿和餐饮项目。“奥洛奇庄园的根和魂在于农业和畜牧业。只要基础还在,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田益民说。
陈巴虎起把“旅游+”的重点放在体育比赛和民俗活动上。陈巴尔虎旗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苏告诉记者,“为了激发文化旅游市场活力,带动当地群众到呼伦贝尔旅游,陈巴尔虎旗举办了草原马拉松、草原徒步、草原风筝节和每日那达慕等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吸引游客,激活短期短途旅游需求,缓解疫情对文化旅游行业的影响。”
把产业链延伸成一个体系
夜幕降临,呼伦贝尔古城步行街灯火通明。不久前被评为全国夜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是人们感受呼伦贝尔品味和文化的好去处。
在古城街区的游客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吴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徐伟静,她从事旅游多年,现在在古城开了一家文创商品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旅游业。未来的旅游一定是和文化深度结合,做产品,形成产业。呼伦贝尔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创意产业大有可为。”
徐伟晶从事文化创作8年,公司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她能明显感受到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消费观念、方式和能力的变化。“在满洲里直营店,我们自主设计的文创产品虽然30多元,但比附近5元的旅游商品更受欢迎。现在很多文创店的客单价都在提高。”徐伟晶表示,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要贵一些,设计思路要广一些,这样产品的市场才能更广阔。
与徐伟敬的多元发展思想不同,鄂温克族少女艾吉玛实现了民族文化创造的完美。“每年销售大小葵花文创产品约8万件,年销售额过百万元。”年轻的鄂温克族松吉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向日葵”是鄂温克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目前,相关手工艺品的品种日益丰富,也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
“向日葵、皮革雕刻、刺绣等。都是呼伦贝尔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我们与匠人精诚合作,融会贯通,做出一件多民族工艺的工艺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阿吉玛告诉记者,他们与当地20多家旅行社、周边景点、博物馆合作销售手工艺品,并在网上销往全国。“每年5-9月的旅游旺季,线下购买的游客比较多。这些年,游客不仅喜欢看美景,也喜欢听故事。文创产品是承载故事的好地方。”艾玛说。
舞蹈节目《呼伦贝尔之恋》将文学、旅行、身体完美结合。“我们的演出以当地传说为故事主线,结合冰上杂技、魔术和多媒体特效,为广大观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呼伦贝尔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桂川说,“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这部作品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赴43个国家,将中国冰雪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
构建文化旅游新形象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呼伦贝尔市市场主体数量实现稳定增长,获批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115家,增长12.45%;新设旅行社29家,增长5.62%。
呼伦贝尔真心相伴旅游有限公司,位于海拉尔区尚品众创赋能空间,是一家刚刚成立一年多的旅行社。“我们专注于私人定制的高端旅游。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接待量和订单数都还不错。”该公司的旅游定制师马说。“我们的投资孵化项目更倾向于文化旅游项目。毕竟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我们对此很有信心。”负责众创空间运营的葛诗雨告诉记者。
“为缓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呼伦贝尔市针对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出台了3类13项补贴措施,积极开展‘我爱我家,暖游’文化旅游惠民季、旅行社承办机关、企事业单位培训等活动。,带动文化旅游消费,活跃文化旅游市场。”呼伦贝尔市旅发委办公室副主任、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藏朱强告诉记者,今年呼伦贝尔市已完成197家旅行社申报949.5万元,26家旅行社申报520万元,计划发放400万元文化旅游惠民券。
“我们还率先推出了关于宝藏的在线旅游分时预订系统,开发了数字平台和数字旅游产品,如融易宝,以数字化赋能呼伦贝尔的旅游产业。”臧强表示,呼伦贝尔全力推进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实施重点文化旅游项目75个,同比增长140.6%,总投资94.22亿元,同比增长201.6%。
多年从事旅游营销研究的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姜玉华认为,呼伦贝尔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文化旅游产业面临巨大挑战:从供给侧看,文化旅游资源大量闲置,文化旅游企业资金回收困难;从需求端看,人们对长途旅游的需求受到抑制,但城市郊游、乡村游、微度假等文化旅游产品的丰富度不足,导致区域内旅游接待能力较低。
姜玉华建议,呼伦贝尔应充分利用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保持原有定位的前提下,构建“草原+”多元化、完整的旅游形象体系。呼伦贝尔市在发展草原旅游、森林旅游、冰雪旅游、边境旅游等方面具有优势。应深化全域全天候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交通旅游等项目融合,实现“旅游+”全面提速;依托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基础,努力打造国家旅游休闲城市,推进高端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
“呼伦贝尔文旅将在防控常态化疫情、守住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打好基础、创好品牌、做大板块。”臧强告诉记者,“首先是打好基础,全力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尽快建成,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支持文化旅游产业通过项目建设提升标准、提高效益;其次,打造好品牌,充分发挥'呼伦贝尔草原'公共品牌的示范效益,擦亮'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冬季英雄'俱乐部'等金字招牌,打造国家旅游休闲街区和旅游休闲城,打造文化艺术之都,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常年发展;最后是做大板块,继续采取务实措施为企业加温,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同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事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游客总量、总收入、市场主体稳定增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