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最近推出的“见天地之心——中国书房的意义与形象”展览引起了热议。本次展览选取书房文化为内容,以中国书房的意义和形象为主题,结合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借助裸眼3D和体感互动投影技术,让观众沉浸在古代文人书房的文化魅力中。
书房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展示场所,是读书人的个人“道场”。他们在自习室学习,说是开启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历程。因此,他们常常给自己的书房冠以“轩、斋、安、唐、鲁”等雅号。书房也是古代政治决策空间之一。清代翰林学士以“直入书房”的方式参与政务,也就是俗称的“走书房”。从皇帝到普通文人,其书房内的藏品、陈设、布局意义重大,是体现中国古代文人情怀和品格的载体。
今天,学习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在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只要条件允许,很多家庭都会留出专门的空间,用于阅读、写作或其他爱好。本次故宫展览通过丰富的内涵和贴近日常的话题以及新颖的展览布置,搭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近年来,类似“见天地之心”的别出心裁的展览在全国各地层出不穷,“去博物馆看展览”成为年轻人青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新风尚。不仅如此,《唐宫夜宴》、《国宝·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化节目和活动,加上博物馆等不断变化的文化主体,帮助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一些曾经尘封在仓库和书本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得以以新的方式走出历史,走进当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守中华文化阵地,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精神符号和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生根的深厚沃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我们要进一步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使之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首先,要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力和创新发展强调变化,但变化的前提是坚守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只有从源头和深层次认知和把握传统文化,才能在转型发展中真正展现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精神认同。比如今年的故宫开幕展《为什么是中国》,用意象化的表达方式引导观众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思考“为什么中国成为今天的中国”这一宏大命题。展览以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阐释赢得了广泛赞誉。
其次,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时代价值。传统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创造性转化就是要突破其原有的时代局限,找到符合当代时代需要的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做到古为今用,回应时代需要。比如汉服等各种传统民族服饰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在这一潮流中,服装色彩和图案背后的阶级划分概念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审美在款式、材质、图案等各个方面的结合与创新,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审美体验。
同时要注意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仍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和公共生活的距离。因此,需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找到拉近距离的突破口,通过巧妙的创意和创新的展示方式,让传统文化进入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故宫“见天地之心”展览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现代科技的应用,更在于其独特的主题策划,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观众自觉运用优秀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