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化深度丰富的播客,一部听众喜欢的有声书,一部制作精良的广播剧...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展的在线音频产品,正逐渐“走进”用户的耳朵,成为通勤、居家、运动等场景下用户的“伴侣”。
满足“听”的多样化需求
“每天上下班要花很长时间。坐地铁来回大概2个小时。在路上听有声书成为自我积累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北京工作的谭月明表示,接收有声读物比接收纸质读物更方便、更高效。“一年听十几本书,能增加不少‘阅读’的收获。”
“相比汽车电台的直播节目,在线音频平台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现在每次开车出门,我都选择在‘喜马拉雅’上放一段相声、评书或者脱口秀,整个旅程会更加充实有趣。”爱听语言类节目的李先生说。
“你可以在上下班途中收听信息产品,获取最新信息。回家后可以听自己喜欢的主持人在播客里聊天,或者听一些老师在知识课上的分享。有一种心灵沟通的感觉在里面。”网民王诺说,与文字和视频相比,音频产品解放了双手和眼睛,而且内容吸收效率更高。
“现在在运动手表和蓝牙耳机的帮助下,运动时听音频产品更加方便。每次户外跑步听广播剧,有助于消除跑步过程中的孤独感和无聊感。”体育爱好者黄悦坦言。
音频内容创作者的崛起
伴随着用户数量的,还有音频内容的另一端——创作者。目前,音频创作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型职业群体。
“我在大学的专业是播音主持。录制有声书和广播剧,可以让我在业余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一位新配音演员说,他身边的配音演员大多都有录制相关网络音频产品的经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经历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积累对不同角色配音状态的把握能力,丰富自己的录音经验。
"目前,广播剧制作已经成为我们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据北京某音响工作室创始人介绍,随着广播剧等相关音响产品的流行,工作室业务更加稳定,整体收入有所增长。工作室逐渐形成了以配音导演、配音演员、录音师、后期制作为主的创作团队。
艾瑞的调查数据显示,谈到创作音频产品的原因,除了赚取收入,56.2%的网络音频创作者选择“表达个人感受”,而“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爱好”的比例达到54.9%。
“通过播客节目,我可以表达我的观点,并与更多的朋友分享我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的看法,这让我感到非常满意。”播客的创作者赵子玉表示,她与合作伙伴合作的第一个播客节目上线后,获得了许多听众的好评和互动,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接下来,他们将通过更加精心制作的播客节目,争取与观众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和对话,希望借助播客创作的过程,加强内容生产能力,拓展自身的发展前景。
抓住“耳朵经济”的新机遇
在“耳朵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平台也在加速入场。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音频客户端“云听”和字节跳动的“番茄听”已经推出。腾讯将酷听与懒听结合成“懒听”,正式将长音频纳入其音乐娱乐生态;上线两年多的播客APP“小宇宙”正在不断打破圈子,吸引了众多年轻听众。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产业格局,在线音频平台如何迎接挑战,真正把握“耳朵经济”带来的新机遇?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军认为,各平台应着力于内容深度、场景拓展、运营推广、圈子文化的建设。
在线音频平台争夺高质量的内容。音频平台“蜻蜓FM”在成立之初,围绕头部IP打造了众多PGC优秀节目,树立了强烈的人文导向。喜马拉雅与中国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阅文集团等国内多家线上线下知名出版机构形成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拿下多部畅销书的音频版权和网络文学的音频改编权。这些音频内容,加上UGC(用户生产内容)和知识付费内容,构成了喜马拉雅的内容图谱,吸引并留住了大量用户。
场景拓展是在线音频平台的新方向。据悉,“喜马拉雅”已经与腾讯、华为、美的等公司达成合作,很多智能音箱都接入了“喜马拉雅”的内容。此外,随着中国车联网市场的稳步增长,“听云”、“荔枝FM”等在线音频平台也在加速车场景布局的渠道建设。
“在用户增速放缓,注意力被视频内容抢占的背景下,运营推广和圈子文化水平的建设对在线音频平台也至关重要。”刘军认为,线上音频平台需要多渠道、矩阵推广,加强与相关线上线下活动、影视作品的联动,以全覆盖的方式向用户“推送”音频产品,提升用户的收听意愿。另外,大量的音频产品都是垂直内容,对相应的圈子用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构建圈子文化也是增强用户粘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