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助文创之路越走越宽

        时间:2022-11-18 13:28 来源:网络 发布者:张璠 阅读量:14236   

          作为一种科技手段,它可以塑造文化产品的具体形态和风格。科技文创赋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体现在文化领域,还体现在基于文创IP的一二三产业融合。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项勇

          11月初,CIIE中国国际数码创意展在国家会展中心揭幕。本次中国CIIE国际数码创意展汇集了众多数码创意和数码收藏项目。展览还发布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数字共创计划《这就是中国》,旨在以全新的数字IP形式向海内外观众呈现中华文明和故事。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同频共振,相互带动,释放出巨大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

          科技支撑,让文创的想象力落地。

          曾经,文创产品多为物化、实物产品。随着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产品借助数字技术拓宽了边界,表现形式越来越多。

          “新文创的本质是以文化版权为核心,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连接,将数字技术与文化生产相融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项勇表示,“新文创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很多公司正在深化与传统文化机构的合作。”

          今年6月,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办公室和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腾讯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五洲传播中心等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启动了“数字长城”项目。据腾讯“数字长城”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首次通过多种游戏技术,实现了文化遗产毫米级、高精度、沉浸式、交互式的数字化修复。通过“游长城”小程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即时“穿越”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在线“爬”和“修”长城。“游戏技术团队通过扫描重建技术、PCG编程生成技术、游戏引擎和自研云游戏技术,高精度还原长城现状,让用户在手机上享受3A级别的视觉和交互效果。”数字长城项目负责人说。

          博物馆产品的数字化和网上博物馆也是典型的“文创+科技”的融合。“这种形式继承了古代优秀文化的创造力,使我们能够360度远距离看到文物,感受它的‘魅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翁长寿说。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敦煌藏经洞的故事将在数字世界中重生。“数字藏经洞”项目将在物理空间以1: 1的毫米精度还原藏经洞,重现当年藏书万册的场景;同时以藏经洞重点文物为载体,通过构建一个有故事、可视化的数字互动场景,再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此外,文创与科技的融合也为文创产品带来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出版的互动益智图书《伯乐灯会》,在App、实体书、道具的辅助下,通过沉浸式桌面游戏,让国宝级文物明宪宗灯会背后的明朝历史活灵活现。

          “近年来,沉浸式桌游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我们也希望能更贴近他们。”郭波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祝小云说:“明宪宗的元宵节是藏品中非常重要的一幅画,画面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宪宗处于明朝中期最大起大落的时期。元宵节的解谜书就是用这幅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画作为介绍,让读者在游戏中学习到很多明史知识。为了实现最佳的用户体验,我们在与专业解谜团队合作的同时,聘请了多位明史专家作为顾问。”

          “正是因为文创与科技的融合,我们在体验文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新鲜感和沉浸感,实现了创造性发展。”翁长寿说。

          科技融合,引领文化创意消费新业态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文化创意产业从供应到消费的协作模式。从生产端看,科技赋能下的文创产品依托大数据和平台,实现了批量生产、交互生产和智能生产。”项勇说,“从消费端来说,数字技术使消费端多元化,有三种情况:线下消费、线上消费、线下融合消费。”

          前博物馆的文化创作以场景消费为特征,人们参观后有一种消费的冲动。随着网上消费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有了网上商店。祝小云说,“网络消费的习惯引发了博物馆文化创意消费的改变,这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消费群体。这些消费群体不一定会来博物馆,但他们会在网上购买一些带有文化元素的商品。我们也在尝试一种线上线下连接的营销模式。”祝小云告诉记者,目前,郭波文创正在调试一款DIY文创小程序。消费者可以通过选择自己的图案和文字,定制个性化的服装、手袋、文具、杯子等产品。网上下单,可以选择网上送货,也可以直接到郭波文创门店取货。

          数字收藏是科技与艺术的联姻,是文化创意产品中的新型消费产品。

          “目前很多数字文创产品更注重企业用户市场,通过B端服务个人用户(C端),而数字馆藏直接服务C端。”西藏数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森华说。

          翁长寿告诉记者,文创产品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是关键。产品设计师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丰富的文化体验,保证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新鲜感,打破单纯的IP组合和创意重复。

          “现在文创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创意产品要吸引消费者,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创意的设计和可靠的质量。当然,作为博物馆,我们一方面希望通过文创产品将我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好带入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中,另一方面也希望无论通过什么渠道购买,消费者通过文创产品对我们的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和向往,最终被这种向往所牵引,终有一天来到国家博物馆,从而形成文创消费和文化传播的闭环。”祝小云说。

          科技引领和推动文创高质量发展。

          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推进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指出,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科技应用水平。坚持创新驱动,鼓励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品。今年6月,《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长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就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产业自身发展的逻辑升级。科技赋能文化创意产业不是热点,但要让科技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科技与文化创造融合的过程中,科技是手段,本质是文化铸魂。我们需要充分开发时代先进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和故事原型,以确保文化产品中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品味。作为一种科技手段,它可以塑造文化产品的具体形态和风格。科技文创赋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体现在文化领域,还体现在基于文创IP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勇说。

          创意产品与科技的融合会不断加深,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成不同的形式。腾讯新文创高级研究员告诉记者,“全世界都开始关注元宇宙话题,这其实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和前沿技术融合的新趋势。AI、VR、AR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也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沉浸感更强、互动性更强、信息量更大的文创产品,让优秀文化以更低的门槛走进大众生活。”

          项勇告诉记者,在未来科技引领文创高质量发展的时候,要加大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推动文化、科技一体化的企业发展。“科技是一种冷冰冰的理性思维和定量思维,上下游分工明确;但文化创作是一种热思维,软思维,有温度,有情怀,有时候从创意到制作、传播的环节比较模糊。所以我们需要更多懂这两种语言的人才。”项勇说,“同时,我希望我们能涌现出更多在管理逻辑、产品逻辑、人才逻辑上真正融合文化与科技的企业,引领世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推荐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