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之路——从东山嘴遗址说起:虎头沟红山文化石墩的两次发掘与发现的启示:牛河梁遗址的补充整理与中国文明起源的红山模式:山区红山文化的经济与社会:10月29日,由省社科联主办的首届红山文化前沿论坛《回望红山》在线举行,来自国内及省内红山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
多角度深度描写“红山人”的生活
10月29日,“首届红山文化前沿论坛回望红山”由省社科联主办,承办单位为辽宁大学历史系考古文博研究所、朝阳市文物局、喀左县博物馆。
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延续近1500年,分布约20万平方公里,涵盖西辽河流域、大凌河流域、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涉及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北方红山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故考古学家苏将红山文化晚期的牛河梁遗址描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云”论坛分为辽宁大学、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等几个分会场。在为期一天的论坛中,五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红山文化做了专题报告。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红山文化专家郭大顺在《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之路——从东山嘴遗址说起》中回顾了东山嘴遗址的发掘过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殿春用简单的语言回顾了阜新虎头沟遗址的发掘过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鑫荃在《红山人的精神世界》中重点分析了红山先民对祖先、天地的崇拜。辽宁大学历史系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兴德在《牛河梁遗址补充整理与中国文明起源的红山模式》中讨论了牛河梁遗址的分期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卢学明在《山区红山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一书中介绍了红山人的生活。这些精彩的专题报告深深吸引了与会者。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华、、樊胜英、于、等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正在发掘的牛河梁遗址和马鞍乔杉遗址进行了讨论。
近两年来,中国文明探索项目子项目“北方长城文明进程研究”和“红山社会文明进程研究”都将目光投向了红山文化。与会专家学者表示,“首届红山文化前沿论坛回望红山”是在中国深化中华文明探索工程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将深化包括东山嘴遗址、牛河梁遗址在内的红山文化研究。
中国祭祀制度化或始于红山。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原始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关于“文明”的判断,西方学术界流行的“三要素”标准是冶金学、文字的使用、城市的出现,但不适用于中华文明的判断。因此,中国考古界提出了更具普遍性的“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还提到,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古代先民形成了区域中心,逐渐发展成为早期城市。然而,与中原地区广阔的平原地形相比,红山文化晚期和鼎盛时期的牛河梁遗址仅发现了包括“庙墓”和大量红山玉器在内的大型祭祀遗址,至今未发现大型居住聚落遗址。
因此,在“首届红山文化前沿论坛回望红山”上有与会学者指出,位于辽宁西部的牛河梁遗址,地处沟壑纵横、山峦重叠的丘陵地带,不具备出现超大型聚落遗址的条件。另外,红山先民以狩猎为主,农业也不是很发达。因此,红山先民的“村落”或“城市”可能不同于史前时期中原地区的超大型聚落。
正在发掘的我省建平县马乔安山遗址就反映了这种情况。作为红山文化的早期遗址,马乔安山遗址不仅发现了先民曾经居住过的小聚落,还发现了与聚落遗址接近的祭祀遗址,并发现了先民祭祀时使用的各种陶器。
虽然红山文化分布区尚未发现大型聚落遗址,但红山先民“精神高于物质”的特征更为突出。
据与会学者介绍,中国的祭祀,包括祖先崇拜、天祀和地祀,制度化或从红山文化开始,从红山文化延续到明清的天坛布局也是一脉相承,显示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延续性。
在牛亮遗址,唯一的陪葬品是玉,埋葬规模越大,埋葬的玉就越多。针对红山文化特有的“只埋玉器”的习俗,郭大顺表示,通过各种研究表明,玉器是最早的礼器,红山文化玉器是早期玉器礼器的典型代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