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地道的天津杨柳青人。他从小生活在一条古老的窄巷里,看着运河岸边的柳树和古老的灰墙路一天天长大。
看起来破旧的老街和老房子是李冯最喜欢停下来的地方。站在老街上,岁月仿佛静止了,老房子的每一块砖都在静静地诉说着百年沧桑。
走进杨柳青老城区,新粉刷的白墙里有老房子,也有私房。房屋上精美的石雕,门上斑驳的年画,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这些老房子“隐藏”了杨柳青的文化和历史."李冯说。
“杨柳青镇的发展与运河的繁荣息息相关。永乐十三年,京杭大运河正式通车。随着水运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南粮北运的水陆两用码头。当时杨柳青镇有‘北方小苏杭’之称。”李冯现在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指挥部文史组副组长。杨柳青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老房子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是最好的“导游”。
1992年,杨柳青石爻街遗址被发现,面积约1000平方米。根据《西青区志》等资料记载,考古已发现金、元、明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陶器、瓷器残片、墓砖、度量衡等。
伽师街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历史记载,证明杨柳青自晋代以来就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贯通,杨柳青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水运码头,杨柳青进入繁荣阶段。当时的杨柳青有十里长堤,杨柳依依,商贾如云,风景秀丽,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
在老街上,记者发现这里的房子并不是南北向的。李冯解释说:“杨柳青楼是沿河而建的,所有房子的方向都垂直于运河。运河南部多为农田,北部为商住建筑。房屋沿着运河蜿蜒而行,靠近河流的一侧是一扇门,方便接收船只运来的货物。船工、农民、商人、杨柳青年画经营者是当时杨柳青的主要人群。”
与清代的《津门嘉宝图》相比,杨柳青的格局从清代到90年代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镇几经改造,但部分老房子得到了保护,老房子的年代感和现代建筑融合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杨柳青。
老城白墙外,施工车辆穿梭,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一期工程正在施工。
从工地的工程平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大运河自西向东流经杨柳青镇,在流入古镇西南时,分为两条支流,一条一路向东;另一条向北流出,在古镇里蜿蜒成M形,再从东南流出,在那里与第一条汇合,继续向东流。从天上往下看,运河在古镇里画了一个“元宝”,使之成为大运河的“宝岛”。
“以前古运河受损,十几年前就修好了。现在,它作为一个景点受到保护。”记者在杨柳青石榴街村遇到了90岁的男孩陈辰。他热情地介绍,“我们这里叫元宝岛,好幸运啊!”
李冯说,“杨柳青年画与大运河带来的江南雕版技艺和画师密切相关,并通过大运河传播到全国各地。杨柳青镇部分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南方如出一辙,其中的八字门、瓦房结构等建筑元素在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都十分罕见。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诗人为杨柳青留下了许多诗篇。目前,我们已收集到元明清时期有关杨柳青的古诗词1200余首,其中不乏吴承恩、孔等名人的诗词。”
“我觉得政府做的一个特别有远见的决定,就是停拆止损,把老城区原来的房子全部保留下来。2020年,我骑自行车挨家挨户去数老城区的房子,包括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老建筑,一共90栋。它们既是对每一个杨柳青人思乡之情的情感回应,也是见证历史的活化石。”李冯说。
古今结合,有选择地恢复胡同大院和文化地标,才能更好地再现运河的古韵。天津市有关部门最终确定,大运河及杨柳青古镇周边按照“活化、重组、再开发”的发展思路保留老宅,按照“城市针灸”的理念进行历史文化修复,打造古色古香的运河风貌。
据建设单位负责人介绍,作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元宝岛一期工程占地约54公顷,西北侧将建设历史文化名镇片区,以城市更新的方式对现有民居和胡同路网进行升级改造,引入民宿、文创等文化旅游业态;项目东南侧规划建设文化小镇,以大运河的科研、教育、文化创意为主。元宝岛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竣工。
从设计效果图来看,改造后的运河和杨柳青古镇看起来很像复原后的《清明上河图》。画中所表达的美好生活正在成为现实,“家家可触,户户好”的杨柳青镇正在进入画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