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场云演,累计观看人数超过613万,微博互动超过4万...大型原创红色剧《前哨》的直播在几个月前就结束了。在以年轻人为主力军的网络平台上,《前哨》获得了高人气和高口碑。
其实,网上的“火”并非偶然。在《前哨》的前几轮剧场演出中,该剧的编剧、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永注意到年轻观众正在争夺观看演出的门票。“致敬”、“眼泪”、“这是年轻人告诉年轻人的故事”……云表演时一个弹幕飞过屏幕,是网友们共鸣的声音。“左联五烈士”对理想信念的坚持,让无数人“破防”。剧末,一场宏大的桃花雨落在主角们的身旁,龙华桃花所承载的希望和光明也落在年轻人的心中。
时空的交汇,引领当代青年探索历史的深处。
1931年2月7日,左翼作家联盟的5名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殷夫被秘密杀害,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天。90年后的2月7日,话剧《前哨》在上西实验剧院首演。《你也可以站在革命前哨,以笔为本位》,作品标题出自《前哨》,左联在五烈士被枪杀后不久,于1931年出版的一份机关刊物。名字是由冯雪峰和鲁迅决定的,第一期是纪念战争死难者的专刊。
《前哨》突破了一般剧的叙事风格,采用了嵌套的多时间结构。在20世纪30年代、90年代和2020年,三条时间线并行展开。在2020年的《时空》中,导演系学生左浪和姚远正在导师王锦的指导下排练一部写于30年前的未完成的戏剧。90年前的同龄人是什么心情?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带着这些疑问,当代年轻人研究剧本、查阅资料、参观烈士纪念馆,试图解开内心的疑惑,台下的观众也一起走进了历史的深处。
“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感动了观众的心。”上海市退伍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李晓辉告诉记者,《前哨》在人物塑造和舞蹈设计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用一种唯美的方式展现了左联五位烈士的人性光辉。”上海市退伍军人事务局作为《前哨》的指导单位,为该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支持。在李晓辉看来,“左联五烈士”的事迹可以启迪当代年轻人对人生和信仰的思考。“知道前方有死亡,为了毕生的信仰,他们坦然接受一切。这种感觉很可贵。”
“无论是30年代还是90年代,热血青年的心是相通的。”在《前哨》中,左浪真诚地向同学们感叹。随着故事的推进,不同的时空相遇。在剧中的一个场景中,鲁迅在一个沙龙里与左联的青年交流进步思想。同时,创作者将当代学生穿插到场景中。说到深处,鲁迅将手轻轻按在当代青年左浪的肩膀上,不同时代的青年通过重叠的场景,能够聆听到同样的谆谆教诲。
在“永不落幕”的浪漫回望中,致敬同年代的先行者
《前哨》的诞生与黄昌永的学术道路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黄昌镛对左联文学及其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耕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这段“难忘的记忆”也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去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第24位龙华烈士牺牲90周年。带着一种使命感,他决定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一部戏剧中。
“很难解读革命题材的作品。要摆脱千篇一律、说教式的表达方式,吸引年轻人主动看。”黄长勇告诉记者,编辑《革命歌曲集》的李伟森,架起鲁迅与“左翼”之间桥梁的柔石,想当秋瑾的冯铿……五位烈士的故事各有动人之处。如何将他们的形象用艺术的方式准确传达给年轻观众,一直是主创从一开始就在思考的话题。
“前哨站本身是一个年轻的课题。剧中描述的对象是90后,甚至是00后。它自然会和同龄的年轻人产生同理心。”黄昌永说,“现代学生回望、穿越到历史中的方式,也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没有酷刑,没有血迹。在多媒体技术的背景下,《哨兵》给人一种浪漫柔和的感觉,这也正好体现了黄昌永最初的创作意图:“五烈士是当时最时尚、最先锋的群体。他们是先驱。我想展现他们‘美好’的一面,带领观众回到那个历史情境。”
虽然是四幕剧,但《前哨》全程没有黑暗场景。可以说是一部“无结局”的剧,与意象的灵活运用密切相关。剧中放映了多部影片,包括近30年前幼君从上海图书馆旧刊阅览室借阅《前哨》杂志的表演,以及鲁迅和冯雪峰领导编辑印刷《前哨》五烈士牺牲后纪念专刊的过程。
虽然在当代戏剧舞台上已经有过多次使用影像的尝试,但《哨兵》又做了新的探索,邀请郑大胜导演按照故事片级别在横店拍摄短片,更有力、更真实地展现历史事件。剧影结合的舞台呈现模式也赢得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和审美共鸣。
据悉,《前哨》新的演出计划已经确定,巡演将在上海起航,8月23日至26日在上海实验剧院进行4场演出,9月起在苏州湾大剧院、宁波大剧院、北京大学进行11场演出。《前哨》由上海市退伍军人事务局执导,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上海拥军优属基金会联合出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