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冬穿什么

        时间:2023-07-30 11:09 来源:运城新闻网 发布者:竹隐 阅读量:6357   

          自夏商周至唐宋,中原一带除了粟、麦、稻等粮食作物,主要种植的是桑、大麻、苎麻等纺织作物。这时,真丝和亚麻是古人做冬装的常用面料。

          秦汉时的洛阳城,冬天流行穿茧或袍:茧是高档冬装,丝绸面儿,新丝绵内衬,舒适保暖;袍的内衬絮的是乱麻、旧丝绵,保暖性不如茧。

          丝绸服装是奢侈品,能穿得起茧的都是不差钱的达官贵人。普通人穿麻布面儿的袍子,俗称布衣。未做官的知识分子往往谦称“布衣”,诸葛亮说“臣本布衣”,就是自谦。

          穷人连像样的旧袍子都没有,只能穿着粗麻、碎葛乃至兽毛拼凑的破衣裳将就御寒。古人管这种质量粗劣的服装叫褐衣。

          《诗经》有云:“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连件破衣烂衫都没有,咋能熬过冬天?战士们并肩作战,肝胆相照,关系好得恨不能穿同一条裤子、同一件袍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咋能让你没衣裳穿呢,咱哥儿俩不分你我,我的袍子借给你穿!

          起初,棉袍是被古人当成保暖内衣穿在里面的,外面还得加一件罩衣。大约是在汉代,时髦女子创造了“内衣外穿”的新风尚,在袍子的领、袖、襟等部位加些装饰,直接把袍子当外套穿。自此,袍子成了日常服装,分厚、薄,四季都能穿。

          袍子下面得穿裤子。早期的裤子没裤腰,只有裤管,俗称胫衣,得用绳子系在小腿上。胫衣虽不遮羞,却能御寒保暖。后来有了开裆裤——袴,裤裆不缝,能护住大腿,但护不住屁股。

          穿开裆裤虽然上厕所方便,但是冷风会顺着裤管往上灌,于是,古人将其改良,先用布条系住裤裆,后来干脆缝上裤裆,做成了合裆裤——裈。

          汉代已有合裆裤,但是穿它的人很少,毕竟,穿着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相当漫长,直到宋元时,仍有人爱穿开裆裤。

          袄是古人常穿的御寒服装。袄的雏形是襦衣。襦衣有单层、复层之分,长不过膝,比袍子穿着方便。夹层填充丝绵、绵絮的叫绵袄,夹层填充棉花、棉絮的叫棉袄。

          棉花古称吉贝,早期在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种植,南宋时被推广到中原,明清时广泛种植。宋代往后,中原开始种棉花,棉袄才逐渐开始在洛阳等中原城市流行。此前,洛阳人过冬通常穿绵袍、绵袄。

          “袄”这个叫法是唐代往后才有的。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城,日子过得不赖,“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冬天穿着绫罗绸缎和丝绵做的新袄,光鲜体面,他却深感不安。眼见重赋之下,官库里“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穷人却无衣过冬,“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白居易忧心忡忡,带头捐款捐物,资助百姓。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推荐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