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是从哪里来的?答案揭晓

        时间:2025-01-04 08:23 来源:金羊网 发布者:白鸽 阅读量:7800   

          你一定知道广州高楼林立

          却不一定知道这里隐藏着

          1300多座古祠堂

          你也许了解广州是一座移民城市

          却没想到这样的迁徙已经

          持续2000多年

          你可能听过长辈口中遥远的故事

          却并不一定理解一遍遍复述的深意

          两千多年来

          避难的贵族、求生的百姓、经营的外商

          跨山越海,踏入广州

          创造着改写命运的传奇

          与热烈美好的生活

          也许是经历了更多的重头再来

          所以广州人格外务实

          也许是体会了更浓的异乡冷暖

          所以广州人尤其包容

          系列微纪录片

          《穗月山河2·广州血脉》上集

          追根溯源,一同笑问

          客从何处来?

          远离故土的人,乡愁总是先从舌尖开始泛滥。

          南越王宫曾经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南国之土生出北方佳果,这件事还要从王宫的主人赵佗说起。

          时间回到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军剑指南越,但他们没想到,越人并非一盘散沙的野蛮人,他们有着严密的组织纪律和强悍的战斗力。

          久攻不下的秦始皇只好动用十万军工,开凿灵渠,打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秦军的后勤补给得以直达古番禺,硝烟平息,岭南终于被正式划入大秦版图。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原住民便生于斯,长于斯。

          金兰寺的贝壳,揭示了先民海洋渔猎的生活;茶岭和甘草岭的水稻,留下了农耕文化的印记;墨依山的玉器,呼应了中原礼玉文化的璀璨。

          到西周中晚期后,先秦“南越”文化逐渐在珠三角地区形成,社会发展、人员聚集已经达到相当规模。

          战后,主帅任嚣、赵佗和数十万秦军留在这片土地上开启历史新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

          赵佗和他的军队在这里定居后,秦军与越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天差地别。许多中原军士学起了越语,吃起了鱼蛇。赵佗建立南越国之后, 也积极“和辑百越”,任用越人参政,传播中原文化。

          南越王宫里,河北人赵佗将北方的枣树移植到自己的花园里。远道而来的人们,如同这些枣树一样,在陌生的环境里开枝散叶。

          长此以往,中原人与南越人血脉相融,成为广府人的祖先,从此开启了广州这座移民城市2200多年的城建史。

          五岭屏障让通往广州的路遥远且颠簸。群山阻隔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也守护了一方安宁。

          在番禺石楼镇的陈氏祠堂,东晋建国大将军陈元德的牌位已经在此供奉了数百年,他是广州众多陈姓族群的始祖。

          魏晋时期,许多像他这样的北方士族,为了躲避战乱翻山越岭,举家南迁。

          融合北方传统修建祠堂的从化陆氏、创造了广东音乐的沙湾何氏、以及猎德村在内的许多村落氏族,其实都来自同一个地方——珠玑巷。

          唐朝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这是此后历代中原、江南向岭南移民的必经之道,古道旁的珠玑巷就成了他们暂时的落脚地。

          从北宋末年开始,中原每打一次仗,岭南就多一些移民,到南宋时期,移民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越了广州一带的原住人口。

          曾经被称作为“烟瘴地面”珠三角,在先民的努力下,沙滩变成良沃农田,洼地变成鱼米之乡、丝织业基地。

          广州在宋代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米市,米一度多到粮仓都不够用,如今城市中带有“冲、湾、坑、洲、水、边、塘”等字的地名,仍在诉说曾经的沧海桑田。

          从宋代开始,办学之风吹遍岭南,书院林立,大量私学涌现。明朝时广东书院的数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三。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广东也诞生了不少像南宋名臣崔与之、心学大家陈献章、湛若水等知名人物,奠定了岭南文化媲美中原、江淮的基础。

          明初地方行政改“路”为“府”,这些保留着独特文化记忆与民风民俗的移民后裔拥有了共同的名字:“广府人”。

          不拘一格的务实、不守一隅的进取,构成了广府地区的人格底色,让这片土地始终闪耀着别开生面的光芒。

          我们已经很难体会,从前车马慢的时候,先祖们抵达新家园的艰辛。站在今天的广州南站,这座中国最繁忙的高铁站里,每天有超45万人从全国各地到达广州。

          上世纪80年代,一句“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让广州在改革开放初期迎来了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迁徙浪潮。

          只不过这次,他们不再是被迫求“生存”,而是主动寻“生活”。

          从此“春运”一词从广州流传遍全国,广州的火车站客流量高居不下,“广州人多”的词条屡次飙上热搜。

          处处奔涌的发展机遇、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链接全球的枢纽网络,都在吸引着每一个追梦人。

          如今每两个广州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新广州人”,繁花不断的景致、改写命运的传奇、热烈美好的生活还将继续上演,跨山越海汇聚于此的新血脉,持久地创造着一个个新广州故事。

          广州是开放的,它欢迎五湖四海的力量;广州又是念旧的,它至今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语言和生活方式。

          既现代又传统,既淡定又生猛,安之若素与敢为人先,同时流淌在广州人的血脉之中,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

          祠堂恰似一个个血脉坐标,记录着广州人的根源所在。

          碑刻上,先祖的故事从未走远,壁画中,故土与新家一脉相承。

          在闹市的转角处,在脱口而出的方言里,在每天经过的街巷中,先祖的足迹都与我们不期而遇。

          也许离开,但从不遗忘,也许艰难,但缔造灿烂。

          这样的广州人,

          无论去到哪里,

          仍是广州人。

          出品:江永忠 许 芳 林朝晖

          项目策划:毕 征 朱雯芳

          项目统筹:朱雯芳 廖嘉明

          项目执行:王 浩 陆凯声 刘方

          制作团队

          监制:赵曼

          总导演:刘晓谡

          导演:刘桥恩

          文案:梅灿

          视频策划:李淇

          制片:肖岑 李丹

          摄影:邓伟军 劳水强 刘桥恩 李景辉 吴雨

          剪辑:刘晓谡

          特效动画:陈承源 周立 黄裕琛

          调色:刘桥恩

          美术包装:李千仟 徐思颖 余京育

          协助拍摄名单:徐雯雯,肖桂来,何钻莹,汤南,曾卫康,黄庆,陈钧圣,魏丽娜,廖靖文

          鸣谢单位:

          广州海事博物馆

          南汉二陵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镇海楼

          南越王博物院

          广铁集团宣传部

          石楼镇善世堂

          猎德村祠堂

          周氏大宗祠

          大岭村显宗祠

          沙湾何氏大宗祠

          从化陆氏广裕祠堂

          晴川苏公祠

          YUNDEA云地咖啡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陆凯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推荐
          热点文章